close

李顯峰(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歐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


芬蘭位於北歐半島與俄羅斯交界,二次大戰後冷戰期間為東西陣營間的交會地。戰後經濟上因須賠償蘇聯,成為向蘇聯出口依附型經濟。森林佔芬蘭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口只有525萬人。1980年代以前芬蘭的主要產業以林業及農業為主,但其後芬蘭政府努力轉型,建立以出口導向及技術導向的發展政策。1991年蘇聯瓦解使芬蘭的傳統產業出口不振而陷於危機中,但仍朝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1995年加入歐盟(EU),自此轉向與西方工業國家接軌發展經濟。且在瑞士經濟論壇(WEF)及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全球國家競爭力評比排名上,自2003年來常名列全球前茅。


芬蘭是歐洲自由貿易區(EFTA)的成員,自1970年代起芬蘭及其他歐洲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歐盟的前稱)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但隨著歐洲自由貿易區成員國如奧國、瑞典及芬蘭紛紛申請加入成為歐盟會員國,更強化歐盟內部市場的整合。然而同時須立即大幅調整對國內農業及食品產業的保護地位,且長期規劃進一步加入歐洲經濟暨貨幣同盟(EMU)而使國家貨幣主權受到限制,1999年成為EMU的11個成員國之一,使用共同貨幣-歐元。

自1970年代以後,芬蘭政府逐漸朝向發展電子產業轉型,全力發展電子通訊、 環保技術、生物工程等產業;引入「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積極研發創新,使芬蘭產業結構轉變,以電子行動通訊產業為主體,將芬蘭轉型成為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又因境內森林、湖泊密布,為了通訊需要,乃積極發展無線通訊技術,而諾基亞(Nokia)公司成功地開發行動通訊手機,生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帶動行動通訊產業、資訊產業級全體經濟的發展。1970年代芬蘭經濟成長率平均為3.3%,1980年代為3.5%,1990年代陷於衰退只達1.6%,2000年以來受國內及出口需求上升使經濟成長回升,2005年達2.9%;由於技術創新,使電子行動通訊產品成為芬蘭出口的大宗,出口快速成長。至於財政狀況自1998年以來有大幅改善,自財政轉虧絀為盈餘。但失業率在1990年代曾高達平均11.9%,2000年以來降至10%以下,2005年為8.4%,較歐盟平均略高些。

在農業及食品業方面,芬蘭加入歐盟受到的衝擊相當大,受到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的限制,須調整補貼政策,生產價格巨幅下跌,而成為歐盟的內部市場的一員,農業及食品業遭遇的競爭益形激烈,擔心國內生產大幅減少,不利農村地區的發展,但經過調整過程期,大致上農業及食品業生產及所得漸趨於有利的發展,農業補貼再度增加,其生產力亦逐漸回升。

整體而言,芬蘭自申請及1995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歐盟)以來,發揮積極有利的效益。芬蘭總體經濟的發展受到科技創新,電子行動通訊產業迅速成長,帶動出口及總體經濟的成長,使其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甚至名列前茅。然而高失業率及集中在電子通訊產業也是芬蘭未來持續發展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55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von 的頭像
    ccivon

    Something bitter, something sweet.

    cci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