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結構僵化 義大利挑戰加大
李顯峰(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義大利是歐盟二十五國及歐元區十二國的重要核心成員,時尚設計、歌劇藝術等極富盛名,歷史古蹟眾多成為觀光聖地,觀光收入居全球屬一屬二。但近年來,義大利的總體經濟似乎略呈疲態,政府預算赤字快速增加,政府債務累積的金額驚人,究竟義大利經濟的情勢發展如何,是否會陷入寒冬,以致拖累到歐盟及歐元區整體經濟的發展呢?
自2001年以來,義大利經濟的表現低於歐盟二十五國的平均。依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2001年義大利經濟成長率1.8%,等於歐盟平均,但2002至2004都較歐盟平均為低,2004年為1.3%,歐盟平均則為2.5%。通貨膨脹率略高於歐盟平均,2004年為2.3%(歐盟平均為2.2%)。勞動生產力在2000至2004年平均每年降低1.2%,為歐盟二十五國表現最劣者,幸就業增加率略高於歐盟平均。名目工資率上升率大致與歐盟平均相當,國際間貿易的經常帳在2002至2004年呈現逆差。失業率2004年為8.3%,較前三年有降低趨勢,較同年歐盟平均9.1%略低。
一、 財政赤字改善成效不彰
導致義大利總體經濟表現劣於歐盟平均的主要原因為經濟結構改善甚為遲緩。首先是財政整頓延遲,受到經濟成長遲緩的影響,2004年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提高為3%,勉強符合歐盟穩定暨成長公約規定的上限門檻,主要受到景氣衰退及政府利息收入減少所影響,2005年也無法降低預算赤字,只在整頓地方財政赤字方面略見成效,地方政府駐館的醫療支出已嚴加控制,但成效仍待加強努力。義大利國會已着手修訂憲法,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多責任,期能改善地方財政狀況。
二、 經濟成長遲緩
義大利經濟在1990年代初與歐盟(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他成員的發展水準相當,但迄今又減弱。2004年義大利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經購買力調整)為歐盟15國平均的97%,但較1994年的108%降低,並且呈現持續下跌的現象。
義大利經濟成長的減緩與經濟結構有相當大的關聯性,表現在兩個相互依存的現象,一是製造業部門的產出水準,製造業最受到國際競爭的影響,自2001年以來陷於遲滯,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最長的遲滯期,而對照德國製造業在這段遲緩期間內卻為成長的驅動力。第二是義大利的出口表現不佳,表現相較於其他歐元區內大國也較弱,在過去十年義大利的出口市場萎縮約30%,即使在1997-2001年間各國匯率平穩且較1980年代晚期及1990年代初期匯價為低,出口仍減少,主要受到德國經濟遲緩及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競爭的影響。
三、 成本競爭力:生產力減緩抵消工資平穩
自1990年代初以來,義大利製造業因勞資協商使名目工資維持平穩,實質工資甚至還略為下跌,但勞動生產力的大幅下跌卻抵消掉工資溫和上升的情形。生產力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兩項因素影響,一是製造業產出下跌,二是1990年代晚期以來就業顯著地提高彈性。1990年代中期義大利政府致力改革勞動市場,提高就業的彈性及降低勞動成本使得就業增加;迄今就業最多的是在服務業部門,大致上服務業部門增加的就業能彌補製造業就業的減少,因此不必如其他歐元區國家製造業增加資遣這卻是義大利特殊之處。至於為何生產未隨著就業增加而上升,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其中可能的解釋原因為製造業生產力下降,使實質單位勞動成本上升,再影響到以實質有效匯率衡量的成本競爭力。然而因勞動市場的改革的效果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對出口廠商藉生產力改善成本競爭力的效果遲早會消失,而生產力的下降只是循環性並非(長期)結構性影響。成本競爭力減弱並非是義大利出口萎縮的唯一原因,此有賴進一步研究釐清。
四、 不利的生產專業化
「義大利製」產品的出口不振可能主要受到不利的生產專業化的衝擊,自1990年代初以來,義大利出口產品在全球貿易最動態成長地區的市場佔有率逐漸下跌,市佔率持續較德國、法國及西班牙為低;反之,1995年以來,義大利在動能較低地區的市佔率卻甚高。義大利出口成長遲緩的部門屬於一些技術層次較低而價格彈性甚大的產品,即在本國境內及時尚產業部門具有比較利益的家具業、紡織業、磁磚以及製鞋業等。1996至2001年義大利出口市場主要被來自中國、墨西哥及印度等低成本的產品所取代,而同為歐盟會員國的德國主要競爭者卻是西歐其他國家及美國,顯然與義大利有顯著差異。
五、 居劣勢的產品搭配未見變更
雖然義大利的出口表現不佳,但產品專業化的態勢似乎並無立即改善的跡象。反而德國及法國在面臨全球低技術勞動密集產品的激烈競爭後,逐漸朝向高科技產品調整生產,同期間內義大利卻仍維持原來產品結構態勢。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即在低成本產品尚未大舉在全球銷售之前,義大利的產品搭配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但在1997至2001年間義大利總出口的成長率卻較全球貿易的成長率為低,顯示義大利生產專業化反而對出口發生不利的衝擊,對照德國及法國則能獲得專業化生產的益處。
導致義大利製造業調整生產專業化型態呈現惰性的原因與它的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有關,義大利工作年齡人口的平均教育水準較歐盟平均水準為低,而生產專業化態勢可能影響教育需求,使義大利陷入惡性循環中。
至於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方面,2003年義大利的外人投資金額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12%,只達到德國及法國的一半。依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UNCTAD)出版世界投資報告中的排名,1980年代義大利吸收外人投資金額在全球140個國家中排名第64,1990年代中期後退至第130名,2000年後才略提升至第98名,而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爭取到外人投資的比重卻不高,不利於進步科技的擴散,甚至驅策經濟成長。
目前義大利的經濟表現已低於歐盟平均水準,只能與希臘及葡萄牙相比擬而已。一般而言,義大利經濟體制陷入結構僵硬,並且因高度管制使得欲新創及經營企業的成本甚高。
未來義大利經濟須進行大幅度的結構改革,特別是須改善教育,提升人力素質及技術水準,鼓勵創新及技術研發,引入更多的競爭機制及執行較適當的管制措施。而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在2005年修定啟動新的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積極推動歐盟各會員的結構改造,對義大利經濟而言,也構成了改革經濟結構的壓力及挑戰,但也是義大利經濟改革的契機。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57期 )
李顯峰(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副理事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義大利是歐盟二十五國及歐元區十二國的重要核心成員,時尚設計、歌劇藝術等極富盛名,歷史古蹟眾多成為觀光聖地,觀光收入居全球屬一屬二。但近年來,義大利的總體經濟似乎略呈疲態,政府預算赤字快速增加,政府債務累積的金額驚人,究竟義大利經濟的情勢發展如何,是否會陷入寒冬,以致拖累到歐盟及歐元區整體經濟的發展呢?
自2001年以來,義大利經濟的表現低於歐盟二十五國的平均。依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2001年義大利經濟成長率1.8%,等於歐盟平均,但2002至2004都較歐盟平均為低,2004年為1.3%,歐盟平均則為2.5%。通貨膨脹率略高於歐盟平均,2004年為2.3%(歐盟平均為2.2%)。勞動生產力在2000至2004年平均每年降低1.2%,為歐盟二十五國表現最劣者,幸就業增加率略高於歐盟平均。名目工資率上升率大致與歐盟平均相當,國際間貿易的經常帳在2002至2004年呈現逆差。失業率2004年為8.3%,較前三年有降低趨勢,較同年歐盟平均9.1%略低。
一、 財政赤字改善成效不彰
導致義大利總體經濟表現劣於歐盟平均的主要原因為經濟結構改善甚為遲緩。首先是財政整頓延遲,受到經濟成長遲緩的影響,2004年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提高為3%,勉強符合歐盟穩定暨成長公約規定的上限門檻,主要受到景氣衰退及政府利息收入減少所影響,2005年也無法降低預算赤字,只在整頓地方財政赤字方面略見成效,地方政府駐館的醫療支出已嚴加控制,但成效仍待加強努力。義大利國會已着手修訂憲法,將賦予地方政府更多責任,期能改善地方財政狀況。
二、 經濟成長遲緩
義大利經濟在1990年代初與歐盟(歐洲經濟共同體)其他成員的發展水準相當,但迄今又減弱。2004年義大利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經購買力調整)為歐盟15國平均的97%,但較1994年的108%降低,並且呈現持續下跌的現象。
義大利經濟成長的減緩與經濟結構有相當大的關聯性,表現在兩個相互依存的現象,一是製造業部門的產出水準,製造業最受到國際競爭的影響,自2001年以來陷於遲滯,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最長的遲滯期,而對照德國製造業在這段遲緩期間內卻為成長的驅動力。第二是義大利的出口表現不佳,表現相較於其他歐元區內大國也較弱,在過去十年義大利的出口市場萎縮約30%,即使在1997-2001年間各國匯率平穩且較1980年代晚期及1990年代初期匯價為低,出口仍減少,主要受到德國經濟遲緩及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競爭的影響。
三、 成本競爭力:生產力減緩抵消工資平穩
自1990年代初以來,義大利製造業因勞資協商使名目工資維持平穩,實質工資甚至還略為下跌,但勞動生產力的大幅下跌卻抵消掉工資溫和上升的情形。生產力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兩項因素影響,一是製造業產出下跌,二是1990年代晚期以來就業顯著地提高彈性。1990年代中期義大利政府致力改革勞動市場,提高就業的彈性及降低勞動成本使得就業增加;迄今就業最多的是在服務業部門,大致上服務業部門增加的就業能彌補製造業就業的減少,因此不必如其他歐元區國家製造業增加資遣這卻是義大利特殊之處。至於為何生產未隨著就業增加而上升,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其中可能的解釋原因為製造業生產力下降,使實質單位勞動成本上升,再影響到以實質有效匯率衡量的成本競爭力。然而因勞動市場的改革的效果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對出口廠商藉生產力改善成本競爭力的效果遲早會消失,而生產力的下降只是循環性並非(長期)結構性影響。成本競爭力減弱並非是義大利出口萎縮的唯一原因,此有賴進一步研究釐清。
四、 不利的生產專業化
「義大利製」產品的出口不振可能主要受到不利的生產專業化的衝擊,自1990年代初以來,義大利出口產品在全球貿易最動態成長地區的市場佔有率逐漸下跌,市佔率持續較德國、法國及西班牙為低;反之,1995年以來,義大利在動能較低地區的市佔率卻甚高。義大利出口成長遲緩的部門屬於一些技術層次較低而價格彈性甚大的產品,即在本國境內及時尚產業部門具有比較利益的家具業、紡織業、磁磚以及製鞋業等。1996至2001年義大利出口市場主要被來自中國、墨西哥及印度等低成本的產品所取代,而同為歐盟會員國的德國主要競爭者卻是西歐其他國家及美國,顯然與義大利有顯著差異。
五、 居劣勢的產品搭配未見變更
雖然義大利的出口表現不佳,但產品專業化的態勢似乎並無立即改善的跡象。反而德國及法國在面臨全球低技術勞動密集產品的激烈競爭後,逐漸朝向高科技產品調整生產,同期間內義大利卻仍維持原來產品結構態勢。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即在低成本產品尚未大舉在全球銷售之前,義大利的產品搭配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但在1997至2001年間義大利總出口的成長率卻較全球貿易的成長率為低,顯示義大利生產專業化反而對出口發生不利的衝擊,對照德國及法國則能獲得專業化生產的益處。
導致義大利製造業調整生產專業化型態呈現惰性的原因與它的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有關,義大利工作年齡人口的平均教育水準較歐盟平均水準為低,而生產專業化態勢可能影響教育需求,使義大利陷入惡性循環中。
至於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方面,2003年義大利的外人投資金額只佔國內生產毛額的12%,只達到德國及法國的一半。依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UNCTAD)出版世界投資報告中的排名,1980年代義大利吸收外人投資金額在全球140個國家中排名第64,1990年代中期後退至第130名,2000年後才略提升至第98名,而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爭取到外人投資的比重卻不高,不利於進步科技的擴散,甚至驅策經濟成長。
目前義大利的經濟表現已低於歐盟平均水準,只能與希臘及葡萄牙相比擬而已。一般而言,義大利經濟體制陷入結構僵硬,並且因高度管制使得欲新創及經營企業的成本甚高。
未來義大利經濟須進行大幅度的結構改革,特別是須改善教育,提升人力素質及技術水準,鼓勵創新及技術研發,引入更多的競爭機制及執行較適當的管制措施。而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在2005年修定啟動新的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積極推動歐盟各會員的結構改造,對義大利經濟而言,也構成了改革經濟結構的壓力及挑戰,但也是義大利經濟改革的契機。
(轉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第257期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