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ACT-print.asp?ID=122145
公民前線 2007/04/29

 
「偉大的公民,始於教育。」台灣第一波教育改革運動,強調「多元化、鬆綁」,讓學童在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中成人。但推陳出新的教改政策,卻只是讓整個教育 體制陷於細微末節,教育變得越來越商品化、階級化,且在更為綿密的升學主義下綁得更緊。上游的政策美意,始終無法下及根本觀念的變革。 
 
台灣教育體制脫胎卻未見換骨,教育鬆綁但升學主義仍如緊箍咒箝制多數教師、家長的想法。我們依然學不會教育的根本價值,在於啟發學童的潛力與創造力、養育下一代成為公民社會的新活力。難道台灣公民就這樣「死」於教育? 
 
教改十三年後,孩童空有多元入學的選項,但在欠缺價值與觀念的培養下,根本就沒有瞭解自我與選擇學習方向的能力。於是,我們只看到成長了五倍的補習班,從南陽街蔓延到社區鄰里,參考書版本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這是台灣教改失敗的病根。 
 
「讓孩子們札實學習、快樂長大」是當初教改的理念,孩子們是長大了,但學習是空洞的學習、快樂是廉價的快樂。政府為了急就章順應民情,以灌水的方式將許多 專科院校改制成私立大學,以致收費昂貴但品質浮濫,廣設大學的結果就是大學高中化,大學數量從原本的4、50所,暴增到162所,錄取率也已突破九成。但 高學歷等於就業保證的時代已經遠去,許多的大學教師、家長都認為現在大學生的素質不如以前。而台灣技職教育不斷萎縮,更使得剛畢業的學生欠缺充分的就業能 力。 
 
所謂的「多元入學」竟演變為引人詬病的「多錢入學」。社會貧富差距的結構性問題,讓經濟弱勢生在教育資源分配上更加被邊緣化。台 大的推甄入學錄取名額千餘人中,竟只有一名為經濟弱勢生,就是一例。教育本為促成社會階級流動的手段,但教改的結果反而成為階級固定化的亂象之一。 
 
政府為了拔擢教育菁英,更投注重金五年五百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卻栽培出一批只知考試、生產論文機器、自私自利、不關懷社會弱勢的「金」英。如此投資或許稍稍增加了台灣在功利社會上的競爭力,但卻無助於台灣在世界公民社會的競爭力。 
 
世 界競爭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北歐四國,在教育觀念上,不僅從小就啟發他們思辨、獨立思考以及創造的能力,更重視培養學童的冒險精神、懂得與同伴合作團結、承 擔責任的能力,並從小學就認識自己的國家社會、更開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北歐健全的技職教育體系從小學就開始深耕,如何開花店的家庭作業,讓學童不是死讀書 準備考試,而是培養他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務實的精神,學生盡情地想像與規劃自己未來的花店,從店面的設計、經費預算、進貨時程,到社區式的經營,都在專人的 引導下,成為一個一個小小花店主人。 
 
更值得台灣學習的教育理念,其實是北歐四國培育下一代成為世界公民的觀念。北歐這些國家的立國精神就是促進世界和平,他們常常化解和防止各國的武裝衝突, 在一些重要的協定中也多有介入。面對國際貧窮問題,他們支助落後國家的金額最多。面對環境生態問題,他們更率先付諸行動關心全球暖化議題,像瑞典就把零石 油訂定為其國家近期的政策目標。如果台灣能做到北歐這樣的程度,各國都會尊重台灣,根本不必擔心中共打壓。而這些都必須從教育的新觀念開始做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von 的頭像
    ccivon

    Something bitter, something sweet.

    cci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