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吳祥輝
2006年春天,曾經是「拒絕聯考小子」的吳祥輝,出版《芬蘭驚豔》,全方位導覽舉世矚目的北歐經驗。今年五月,吳祥輝又將推出新著《驚嘆愛爾蘭》(遠流出版),深度探視愛爾蘭這個和台灣命運有諸多雷同的國度。《讀書人》選刊新書精華,看愛爾蘭如何造就經濟奇蹟
在二十世紀的末十年開始力爭上游,愛爾蘭一躍成為歐盟二十五國中的第二名富翁。她的致富奇蹟引起許多台灣人的好奇。愛爾蘭的經濟奇蹟被稱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這隻老虎還能虎嘯多久?
外資搶進,愛爾蘭是個正在趕進度的國家
跨國公司帶給愛爾蘭人就業機會和財富;資金、人才、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房地產飆漲……現在活著的愛爾蘭人,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經濟榮景。
愛爾蘭全國都在大施工,拓寬道路,蓋住宅或廠房。施工告示的圓錐樁一步數支,排得遠遠的一路,好不壯觀。我問Catherine:「你會怎麼形容愛爾蘭?」
「愛爾蘭是個正在趕進度的國家。」她說。
愛爾蘭經濟起飛的帶頭雁是「外資」。跨國公司在愛爾蘭的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生產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五。出口總額中,外資企業更高佔約百分之八十五,並繼續往百分之九十衝刺。美國跨國公司約佔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光是美國戴爾(Dell)電腦,就佔愛爾蘭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五點五。換句話說,十八家像戴爾這樣的高經濟貢獻度的公司,就足以說完愛爾蘭的經濟奇蹟故事。
到2006年,全世界十大軟體公司都在愛爾蘭設分公司。全球百分之五十銷往歐洲的軟體,在愛爾蘭產出。愛爾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出口國,超越印度。全球十大藥廠,有九家在愛爾蘭設廠。二十大醫療器材製造商,有十六家進入。愛爾蘭也是全球前十大藥品輸出國。
跨國公司帶給愛爾蘭人就業機會和財富,雇用的勞力人數,從總勞力市場的三分之一,邁向百分之五十。
房地產飆漲,到2006年漲了百分之兩百七十
資金、人才和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房地產飆漲。蓋住宅、大小旅館,整修老房子或建工廠。1996至2005的十年間,房價平均每年漲接近百分之十五,到2006年,已漲了百分之兩百七十。根據愛爾蘭「中央統計辦公室」(Central Statistics Office )的調查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愛爾蘭的房屋供給量增加百分之八十。到2016年,營建部門將釋出十萬個工作機會,據稱,這只是保守的預估。
愛爾蘭吸引世人矚目,觀光旅遊休閒產業大展宏圖。每年觀光收入已突破五十億歐元,相當於二千一百億新台幣。換個說法也許台灣人更能感受這個經濟貢獻度。如果,分配成愛爾蘭四百零六萬人的平均所得,換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就是超過一兆新台幣的價值。
愛爾蘭旅遊產業是現在全球第三大,佔全球旅遊市場的百分之一。
外資如此一柱擎天,也實在罕見。供需失調下,都柏林的相對房價,目前已經高居全球首位。一間相同類型的都柏林房子,可以在美國休士頓買九間,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買三間,澳洲雪梨買兩間。日本首都東京房價最貴,也可以買到將近兩間。
還能再漲嗎?還會再漲嗎?會的。樂觀的人說。不管會不會,都顯示出這隻愛爾蘭經濟老虎,威力十足。
歐盟,讓「歐洲的乞丐」變成「歐洲之光」模範生
經濟論證見仁見智。但是,「歐盟」是造成愛爾蘭經濟奇蹟的前提,則是共識。沒有歐盟,就沒有愛爾蘭今天的經濟。
愛爾蘭在1973年,和丹麥、英國一起加入歐盟,成為歐盟九國之一。當時的愛爾蘭是最窮的歐盟國家。
1988年,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以愛爾蘭做為封面故事,送給愛爾蘭這樣的封面頭銜:「歐洲的乞丐」。
1997年,一樣的《經濟學人》,一樣的封面故事,標題是「歐洲之光」。愛爾蘭成為歐盟模範生,從當年約只有歐盟平均GDP的三分之二,到今天超過歐盟平均值百分之四十。
歐盟扮演愛爾蘭三種主要經濟性角色。第一種是諮詢和援助。歐盟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拉近歐盟中富國和窮國的差距。「本計畫由歐盟完全資助」、「本計畫由歐盟資助百分之八十資金」這樣的大告示牌,散見愛爾蘭全國的大馬路邊。
「歐援」只是愛爾蘭取得資金和推動經濟計畫的開始。歐盟最大的角色是市場吸引力。歐盟諸國互相免關稅,這就是外資蜂擁而入愛爾蘭的最重要理由。換句話說,外資投資的不是愛爾蘭市場,而是「歐盟市場」,愛爾蘭只是生產基地。
作為歐盟中的窮國,愛爾蘭的劣勢,變成優勢。土地取得容易,勞力便宜,人口密度低,環境影響評估標準相對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愛爾蘭完全沒有化學工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製藥大國。
歐盟的第三個角色,是成為愛爾蘭勞力市場的供應方。愛爾蘭的勞動薪資,過去曾是歐盟中的最低。現在不同了,已經名列前茅。經濟尚未繁榮的東歐國家,勞力輸往愛爾蘭。愛爾蘭人有些像十到十五年前的台灣人,勞力工作越來越沒人要做,只好引進外勞。
愛爾蘭現在就是如此大受歡迎,外資搶進,外勞搶著去賺錢。愛爾蘭的最低工資,每小時約新台幣三百元。據說,不分種族,一視同仁。
招商宛如全民運動:不怕你來賺,只怕你不來
創造愛爾蘭經濟奇蹟的內部條件,常被談到的有幾個:愛爾蘭投資發展局(Irish Development Authority)招商效率高、跨國公司在愛爾蘭有高額政府基金贊助和補助、營業稅率很低、勞力素質好。
至於,愛爾蘭的物價、人力和土地取得成本還算低,這類優勢已經成為過去。台灣比愛爾蘭更早走過這一段路,沒甚麼好再提。基金投資或補助、員工訓練費用可以獲得最高上限的全額補助、長期低利貸款、利率固定以及優惠稅率措施,台灣也是箇中能手。三十年經濟奇蹟累積的運作經驗,台灣政府有能力做技術指導。
愛爾蘭官方最津津樂道的是「效率」。據稱,平均每一周都有一個「取經團」到都柏林。獲得的答案中,「效率」總是令人印象最深刻。
愛爾蘭吸引外資的手法全面而大膽。傳統而笨重的工業,不是重點。輕便的工業,如電腦、軟體、製藥、金融服務成為爭取的主要目標。招商單位,人人都是獨當一面的業務員。企業最重效率,深深被愛爾蘭的效率所吸引。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負責外商投資談判。談完,案子就到企業貿易部部長手上,一周內定奪。外商有困難,部長的電話隨時等著外商。
廠房政府蓋好,再出售或出租。還沒蓋客戶就先找好,量身訂作。包括硬體和軟體:如何節稅、招募人才、廠房大小設備等等,都有專門窗口和專人,提供所有的資訊服務和顧問服務。
如果是大型投資案,企業貿易部還可以協調其他部會進行。這個措施最值得現在台灣參考。愛爾蘭還保證,跨國公司發現不利競爭因素產生時,生產設備得以優惠迅速輸出。
台灣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政府決策的穩定性、效率和品質,已讓國外投資者普遍喪失投資信心。如果能從建廠的制高點下手,也許會是「對症下藥」。這得行政和立法部門充分快速合作。
總而言之,「招商」對愛爾蘭而言,宛如全民運動。不怕你來賺,只怕你不來。千方百計要讓鎖定的投資對象,先進場再說。這種生意手法,現在的台灣人已經不是對手。台灣人要做生意,又怕被賺太多。想給人好條件,又怕被說話。典型的「捏驚死,放驚飛」,一事無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愛爾蘭比較像暴發戶。發展階段不同,各憑本事。但是,突破困境的必要條件都一樣:一種擔當,幾個硬肩膀。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哲學問題。
【2007/04/15 聯合報】
相關文章:李紀珠 從愛爾蘭經驗看台灣政經突圍
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jichu&article_id=331734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