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正面臨行動產業的重大移轉,過去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早期採用者(early adaptor)的區域,例如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現在則轉向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大國市場,例如大陸、印度等金磚四國;另一方面,過去由耳朵主宰的行動 商業模式,也已轉向由眼睛主宰,包括行動影像、行動電視等服務都將躍為主流。

科技發展與市場演化 必須相互搭配

1890~1910 年代的無線電報,主要用於海事用途,1920~1970年代進入前行動通訊(Pre-cellular)時代,開始用於緊急服務、國防應用及工業用途, 1970~1980年代正式進入商業市場,1983~1991年技術也隨之發展到類比化的1G時代,1991年起進入數位化的2G時代,消費性市場也逐步 成形,2001年起3G技術現身,市場則進入全球化的大量消費性市場,包括多媒體行動通訊、寬頻行動通訊服務也都一併到位。

從 科技發展的橫軸與市場演化的縱軸來看,必須相互搭配,如果兩者之間有太大落差,就不易獲致成功。舉例來說,歐洲在1990年代末期,發展出WAP技術,但 當時科技發展超越市場的成熟度,因此WAP推展並不成功;又如美國在1990年代初期,摩托羅拉(Motorola)與AT & T積極推動行動通訊市場,但因未能掌握類比時代進展到數位時代的行動技術發展,開始處於劣勢局面。

其實,美國自1920年 代以來,一直在行動通訊科技居於領先地位,直到1990年代由北歐發展的GSM標準,被歐洲接受,但美國卻錯估情勢,以為數位化的潮流不會那麼快,從此將 行動科技的霸主地位拱手讓人;不過,由於美國在IT、Wi-Fi及WiMAX等技術仍有不少優勢,在行動通訊市場仍持續扮演一定角色。

此 刻,全球行動通訊市場,正從芬蘭、瑞典等小型利基市場,轉向大陸、印度等大型的新興市場。根據先進行動通訊經驗論壇(FAME)的調查,東歐、亞洲與拉丁 美洲等快速發展的區域市場中,消費者有意購買具備豐富媒體應用與多功能的行動裝置、以及使用先進行動應用的比例,都冠於全球,顯示新興經濟體的重度使用者 (power user)正在成形。

10美元手機具高尚目標   但應貼近消費者使用模式

新 興市場的崛起,是現在進行式,而非未來式,包括諾基亞(Nokia)、易利信(Ericsson)及摩托羅拉(Motorola)都相當重視這個趨勢。最 近有些人提出10美元手機的計畫,手機價格愈來愈便宜,當然是件好事,且這種計畫與100美元筆記型電腦的概念類似,都有高尚的目標,但必須注意不要低估 新興市場的使用模式。

以大陸的使用行為為例,大城市的消費者都希望選擇大品牌、好看的手機,但二級以下的城市、貧窮農村的需求則截然不同,因此這是完全不同的議題。消費者不管有沒有錢,本質上都希望擁有最好的手機,上海或西藏的消費者可能有同樣的「渴求」,但是否有能力擁有則是另一回事。

消 費者選擇手機時,都希望價格便宜、通訊無障礙,並能反映個人特質,至於是採用何種技術標準,他們一點都不在乎。諾基亞在數年前率先提出,手機是個人身分認 同的概念,引起許多人共鳴,手機除了實體的功能外,精神層面也相當重要,現在手機的技術已經差別不大,但黑色或紅色的代表意義差別卻很多。

過去在普及率低的時代,業者自然積極發展科技,但現在普及率已經那麼高,應該更注意使用者行為,而非一味追求科技。

亞洲勢力崛起 全球都在看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歐洲電信大廠將工廠從北歐移往西歐又移到亞洲,原本在亞洲僅有組裝工廠,現在大陸與印度都有大規模的研發團隊,這樣的轉變將從內部改變行動通訊產業,原有的成本結構已經瓦解,亞洲勢將扮演核心角色。

以 日本為例,NTT DoCoMo就開創了的i-mode服務,透過與內容供應商、平台供應商及手機製造廠的緊密合作,成為全球行動服務的成功典範。2年前有些歐洲業者說,i -mode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固網還不普及,後來寬頻普及後,i-mode仍然很成功;還有人說因為亞洲人手指小,比較方便使用行動服務,其實這些說法都 忽略了全球化趨勢及亞洲世紀的到來,因偏見而影響了正確的判斷。

i-mode之所以成功,與其營收分享模式密切相關,其將9成營收分享給內容供應商,使得供應商有極大誘因投入開發,由於內容應用相當多元,因此增加流量,並吸引消費者的興趣。

不過,i-mode的模式雖在日本相當成功,但卻不易複製到海外,主要是每個市場的環境與價值鏈都不同。NTT DoCoMo在日本具有5~6成的獨佔地位,主導性強,而且對消費市場研究非常深入,加上日本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因此容易開創商機。

除了日本以外,東亞的行動市場也都非常成熟,甚至經常主導新的使用模式,至於大陸與印度,不僅具有製造成本的優勢,也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加上龐大的市場支撐,未來在3G時代很有機會勝出。

台灣具創新力優勢 可師法北歐

台灣自1997年電信自由化以來,行動用戶與服務營收就一路成長,10年的時間就成長到北歐國家發展幾十年的水準。不過,行動用戶普及率在近3年有些下滑,且平均用戶貢獻度(ARPU)也未隨著營收成長而同步增加,是必須正視的問題,必須仰賴非語音服務扮演推手。

根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調查,台灣的經濟繁榮指標居全球第24名,另外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統計,台灣的成長競爭力指標(GCI)居全球第13 名,企業競爭力指標(BCI)則為全球第21名,另外根據美國專利與商標局(USPTO)的統計,台灣的創新能力居全球第4名,顯示台灣的創新能力相當突 出,這是支撐生產力與經濟繁榮的重要基礎,可惜台灣的創新潛力並未全然實現。

儘管台灣是行動產業的後進者,但因為沒有包 袱,反而是一件好事。北歐在1990年代造就出GSM標準,並且獲得歐洲擁抱,因而引領全球市場,其成功關鍵就在於合作;儘管台灣未必能主導標準的建立, 但透過製造廠、系統營運商、系統整合商、媒體、行銷等產業生態系統的合作,有機會開創創新的營運模式。其實北歐總人口與台灣差不多,值得台灣學習。

不要高估3G夢想   也不要低估3G潛力

自從2001年第1個WCDMA商業網路起跑至今,許多人認為3G的發展似乎不如預期,不過,現在全球已有30億的行動用戶,與過去普及率僅有10%的狀況完全不同,固然不能高估3G的夢想,但也千萬不要低估3G的潛力,3G的貢獻正在發酵當中。

其實在1990年代初期,GSM也有不少被市場質疑的聲音,當時德國就陷入有網路、無手機的窘境,GSM還被譏為「老天給我手機吧!」(God Send Mobile),3G也難免歷經這樣的時期。

3G透過創新的計價模式,包括吃到飽的費率,加上入門級3G手機問世,已經開始起飛。目前全球已有逾50個國家、超過140個WCDMA網路展開營運,用戶則超過1億,其中歐洲的新增用戶中,高達95%是WCDMA用戶。

在3G服務方面,行動音樂、行動視訊及行動電視都將扮演殺手級應用。在行動音樂方面,2005年全球音樂銷售衰退了3%,但數位音樂卻成長了3倍之多,其中有4成是透過手機下載,日本則有高達94%的數位音樂銷售是透過行動裝置。

在行動視訊部分,Web 2.0的概念大行其道,消費者自行生產的內容相當受到歡迎。YouTube每天高達1億次的影片下載中,愈來愈多是透過行動裝置進行,英國的Hutchison 3也與YoSpace合作推出SeeMe TV服務,諾基亞也推出行動部落格的服務。

行動電視是相當看好的3G應用,在未來3~4年內,行動電視的廣告支出將超越簡訊。

1950年代電視興起時,好萊塢電影工業非常看衰電視,認為大家都喜歡在電影院吃爆米花、看大螢幕、聽好音響,不會接受那麼小的螢幕,結果電視的普及速度遠超過其他產品,現在有人說電視已經那麼普及,還有誰要看行動電視,尤其是那麼小的螢幕。

消費者可能不會想在手機上看2~3小時的電影,但如果不在家裡,卻很想即時收看某些節目,行動電視就派得上用場了;事實上,原本好萊塢電影公司及電視台,都很擔心行動電視的普及會排擠其生意,但現在慢慢知道行動電視是互補而非取代的技術。

(Dan Steinbock口述,沈勤譽整理。)

Dan Steinbock博士現於哈佛企管學院的策略與競爭研究所任教,
並擔任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同時也主持多項跨國性研究計畫,包括印度、中國與 美國研究院(India,China and America Institute;ICA)的資通訊(ICT)研究總監、
哥倫比亞電信資訊研究院(Columbia Institute for Tele-Information;CITI)的行動網路方案總監、
先進行動經驗論壇(Forum to Advance Mobile Experience;FAME)發言人。
他長期觀察行動通訊產業,曾於諾基亞、易利信、Cingular、中國網通與義大利電信等大型企業擔任 顧問,
擅長全球行動產業競爭分析、尤其是美國、歐洲、大陸與印度市場的比較,
出版過10多本書,其中包括中文版的「30億眼睛在行動」、「Nokia!小 國競爭者的策略轉折路」等。



 轉載自 :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0000048500_B5G75L68ERLNSTM1VX4L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von 的頭像
    ccivon

    Something bitter, something sweet.

    cci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