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終於到了 2005 年。
拍電影的相關技術自然進步了許多:1933 年的金剛及一眾恐龍都是用黏土模型做的停格動畫,有種不靈活的趣味;1976 年的金剛是人穿著猩猩裝,動作比較流暢但身型的比例不對(巨猿長臂短腿,與人體不符);2005 年版的金剛使用了電腦動畫及 motion capture 的技巧,不但動作靈活、紋理細緻、皮毛擬真,連表情都十分生動。但除了技術問題之外,2005 年版的重點,在於 Peter Jackson 以 33 年的原版故事為骨架,添加了部份 76 年的元素,再一次地進行圓融故事的動作。
先從主要角色說起。
故事依然從電影製作人 Carl Denham 開始,但這回的 Denham 不再是擅拍蠻荒電影的導演,而是個聲譽日下的傢伙,滿心想要拍部讓大家刮目相看的電影,所以偷拐搶騙無所不用其極。男主角同 33 年版一樣叫 Jack Driscoll,但卻不再是充滿陽剛暗示的大副,而是個被 Denham 害得沒法子及時下船只得同行的劇作家;女主角 Ann Darrow 雖然一樣因窮苦偷蘋果而被 Denham 所救,卻移植了 76 年版 Dwan 的設定,不但原來就是個演員,還是個在大眾劇場裡女扮男裝表演滑稽戲碼的角色。不僅如此,2005 年版的 Ann Darrow 對劇作家 Driscoll 早已傾慕,預示了後來兩人的愛情發展。
這些設定,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地顯示出其中的重要性。
Denham 幾近瘋狂的拍片計劃及執念,讓他必須僱用半非法的偷獵船出海(反倒解釋了為何能有獵捕巨猿的必要道具),也讓他與船長之間衝突不斷。在電影膠卷毀壞後,Denham 轉而認為必須活捉巨猿才能讓自己不至於身敗名裂(類似 76 年版中找不到石油的 Wilson),熱切的意念偏執後便成了一種邪惡,導致後續的悲劇結局。Driscoll 在被 Denham 害得無法下船時,Denham 告訴他別搞不賺錢的劇場了,Driscoll 回答自己是因為熱愛戲劇才搞劇場的;那時船離岸不遠,Denham 回嘴道「如果你真的熱愛戲劇,就會跳下海去啦」。這段對話為後來 Driscoll 勇往直前地尋找 Ann 提供了一種預告,也為接近結局時、Driscoll 看戲看到一半毅然離席去找 Ann 結果正好遇上大亂留了伏筆。
變化最大的,其實是女主角的設定。
33 年的 Ann 是個等待男性拯救的角色,76 年的 Dwan 也屬於較陰柔的女性形象,但 2005 年的 Ann 出場表演時是個反串成男人的女人,面對金剛時則會以裝死和雜耍來逗樂金剛。76 年版中 Dwan 做不出的決定,2005 年版的 Ann 則做到了:她離開能讓自己大富大貴的展覽,回到大眾劇場去當舞者,在飾演 Ann 的 Naomi Watts 與飾演 Driscoll 的 Adrien Brody 最後終於在帝國大廈頂端相擁時,76 年版男女主角 Jeff Bridges 和 Jessica Lange 的隔著人潮對望的無奈,彷彿終於能夠平息。
更重要的是,如此的設定也影響了金剛的反應。
2005 年版的獻祭十分突然,與 33 年版一樣沒有說什麼嫁給金剛之類的話,金剛拿到新玩具 Ann 時也只是拿在手上亂甩,連正眼瞧瞧都沒有(地上還有一堆戴著獻祭項鍊的枯骨,想來前幾任的祭品可能都是被玩死了之後就亂扔在此)。但在 Ann 把金剛逗樂了之後,金剛不但在巨獸環伺的蠻荒裡奮不顧身地數番搭救,還在小島上金剛陪 Ann 一起看夕陽、感受大自然的美(這個動作同 76 年版的雙巨巖一樣,提供了劇末金剛一個攀爬帝國大廈的理由);Ann 也在金剛大鬧市區時挺身而出,並如同 76 年的 Dwan 一樣想利用自己停止軍隊對金剛的攻擊。
是的,從這些橋段裡可以看出,2005 年版《King Kong》中男女主角與金剛的關係被如何地改變。
Driscoll 從 Ann 及自己的舉動身上體認到某種超越生命安危的愛情,比理智更原始、比事業更重要;而 King Kong 則從 Ann 身上得到了一種凌駕與不同物種之上的友誼,島上的人對 King Kong 畏若神明,恐龍巨蜥等看來也沒打算同自己建立友情,高臺場景附近 Peter Jackson 還安排了幾堆巨猿的骸骨,顯示 King Kong 原來並不是唯一的巨猿,但其他同類都已因種種緣故逝去,在這種孤獨的情境中,忽然有個能同自己玩在一塊兒的小東西出現,King Kong 怎能不珍惜?
除了女主角的行為變得更「現代」之外,新版《King Kong》還加入了更多的現實。
原始版的《King Kong》中,也許是為了維持女主角的形象,所以在她手放在蘋果上時就被老闆當小偷給逮了,2005 年版的 Ann 則是已經直接做出了拙劣的偷竊動作;33 年版裡展覽會上出席的是正牌的英雄 Driscoll 及美女 Ann,但在 2005 年版的《King Kong》裡,展覽會上的英雄變成電影明星,美女則因 Ann 的缺席而用了冒牌貨(這也讓 King Kong 一見大怒);33 年版的恐龍老愛吃人,2005 年版則讓草食恐龍大暴走導致船員傷亡。而當 2005 年版的 Denham 帶著巨猿回到紐約,昔日不打算讓他拍片的片場主管們全都靠過來把酒言歡合影留念,飾演 Denham 的 Jack Black 臉上先是帶著些許不自然,又馬上堆出假笑,可以看出角色對自己不自覺中轉變的突然省思,以及對現實狀況的屈服。
除了新東西之外,Peter Jack 也用了不少向原版致敬的橋段。
影片上映前的預告片裡,有一段 Denham 指導 Ann 演出的戲,要她「Scream for your life!」,這個橋段是從 33 年版裡的船上拍攝那段移植出來的;新版中有一段 Ann 與電影明星在船上對戲的場面,兩人的對白就是 33 年版中 Ann 與大副 Driscoll 說的台詞。高臺的場景、充滿藤蔓的山谷、金剛掀翻獨木橋,甚至 33 年版裡被刪去的巨大蜘蛛,都在 2005 年版中一一重現,熟悉原版劇情的觀眾,想來在看到這些橋段時,很難不感受到 Peter Jackson 對原版《King Kong》的尊敬。
當然,如同本文一開始提及的,2005 年版的《King Kong》不是一部沒缺點的電影。
三部《King Kong》愈拍愈長,33 年版只有 100 分鐘(加入片段重映的則是 104 分鐘),76 年版加長到 134 分鐘(超過兩小時,而且動作戲還大幅減少),2005 年版則變成 187 分鐘,超過三個小時。為了讓設定更完整,2005 年版不可避免地拍了更多細節,但也容易令人感到不耐;而船員間的互動(比如引用康德《黑暗之心》的部份)似乎意有所指,但卻沒有完整地發展,便顯得有點兒多餘。有些特效明顯帶著問題,土著聚落的破敗和巨大雄偉的城牆不成對比……但話說回來,金剛這種巨獸本身就是一種有問題的異想天開設定,加上電腦動畫做出的 King Kong 動作靈活之至,得出多大的力量才能如此靈動地讓那麼巨大的身型縱跳?又得吃多少東西才能提供身體製造足夠運動的能量?也許,在這麼一部電影裡討論這些問題而搞得自己大嘆浪費金錢生命,還不如把焦點放在故事本身來得愉悅。
三隻金剛排排站,說了架構類似但主題不同的故事。
黏土金剛直接顯示了文明與自然力量對壘後相互毀滅的悲劇,真人穿皮草演出的金剛揭示了愛情與現實當中巨大的無奈。由電腦與演員合作創造出來的動畫金剛,則在揉合上述兩者後,帶出更深沉的議題:能夠感受大自然之美、為了保護另一物種朋友而奮不顧身的金剛,註定將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裡殞沒。在電影的最後,2005 年版的 Denham 重述了 33 年版 Denham 的經典台詞:「It’s Beauty kill the Beast」時,講的已經不再是美女(A Beauty)而已,而是巨獸猙獰的咆哮聲裡,那種內在的、隱而未顯的美麗。
- Dec 26 Mon 2005 11:52
3 轉載:三隻金剛排排站-- 淺談 1933、1976 及 2005 年版《King Kong》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