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高等舞蹈教育簡史 --蔡麗華 主任

第一節 臺灣的高等教育

探索歷史發展的軌跡,不僅可以了解現況的成因,更足以啟發新的觀點,有助於解決當今的難題(林建福,1996)。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者杜威,曾特別強調:教育不是政治的手段或工具,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神聖的教育使命,不應該有其它高高在上的政治特權或政治團體來控制教育。但許多執政者並不醒悟,教育淪為灌輸政治思想的工具(徐南號,1996)。臺灣近400年的歷史,政治影響教育的發展至深至巨,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皇室的喜好影響舞蹈的潮流一般。(Richard Kraus,1991)。

從臺灣的歷史演變觀之,不論由誰統治,多喜歡用殖民地軍政型態,來強壓藝術教育政策,影響所及,甚至人民不敢認同自己的鄉土文化,真是匪夷所思,世界奇聞。幸近年來民主思潮抬頭,本土文化在高等教育的地位,方有改善。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分別在1624 年、1626年佔領臺灣南部和北部。西班牙人佔領16年後,為荷人驅離,前後38年期間以經濟榨取為主要目的,當時臺灣的教育是由教會所推動,教育只是為傳教的工具。荷人佔領38年後遭鄭成功逐出臺灣。

鄭成功為首度將明朝儒學體制搬到臺灣的第一人,以科舉領導教育,中央設立學院,地方立聖廟及學校,以明人倫、育賢士、固邦國為教育目標(黃嘉雄,1996)。明鄭雖僅維持22年(1661-1683) 切影響清朝(1683-1895)延用科舉攏絡人才,也使後來以考試引導教育走向,對臺灣藝術教育的發展阻力影響匪淺。

日本佔據臺灣之後,臺灣始有近代化的教育制度(蔡禎雄,1998

)。日本統治期間(1895-1945)始建立了教育行政體制。1897 年10月頒布由民政部下的學務課掌管教育事項,這是臺灣設有專責教育視導單位之始(黃嘉雄,1996)。

日據時代教育全力以皇民化及殖民化為目標,前者為推行日語而設立高等學校如臺灣第一所大學-臺北帝國大學(後改為臺灣大學)設有碩士、博士學位及培育師資的師範學校等對臺灣日後的教材受日本影響長達約70年之久;後者為利於控制順民,而嚴禁民間祭典的舞蹈儀式50年,影響臺灣民間舞蹈的流失與發展至巨。

  二次大戰後,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為國民政府接收,戰後至今五十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數量的增加,同時在品質與型態也有長足的進步。(林建福,1996)

臺灣在日據時期所建立的日制學制,在光復後改為美式學制。整個高等教育的架構,基本上是模仿美國而來,歷年來臺灣留學生以前往美國者最多,大學四年制教師有28%曾經留美,歷任教育部長中十之八九也都是留美學生,可見臺灣的高等教育受美國影響之大。(陳舜芬,1998)。

但是由於政治與政黨的因素,臺灣的高等教育行政是中央集權式的,各大專院校之科系人數、課程、學分、經費、計劃均需報經教育部核備,無完全的獨立自主性,甚至校長也是官派,且在人文研究或藝術創作有所政治顧忌,都曾是妨礙高等教育發展的設限。(陳舜芬,1998)

  倖近十年來,民主潮流帶動高等教育的改革風浪,大學校園自主與尊重學術自由在在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品質與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元發展目標,邁進21世紀的臺灣高等教育,明顯的朝世界觀的寬闊視野前進,前景可期。

臺灣高等舞蹈教育伴隨著臺灣歷史的腳印,一路艱辛的走來,一步一腳印,也昂首闊步烙下深刻的足跡。

第二節 高等舞蹈教育在臺灣



1. 舞蹈與體育( D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早期臺灣的舞蹈教育同於美國,也是在體育課程中實施。教育部掌管全國有關教育事務,各公私立學校必須遵照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標準及綱要實施。部頒各級學校體育課為必修課程,全學期體育教材的20-25%規定要上舞蹈課,由體育老師之專長舞蹈者擔任授課。

臺灣最早開設舞蹈課的科系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它隸屬於教育學院,是50-60年代唯一的中等學校與大學舞蹈師資的培育搖籃,畢業後取得教育學士,有合格教師證書。在臺灣還未設立舞蹈系之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臺灣的高等舞蹈教育,扮演極為重要的地位。爾後即使80年代文化大學雖獨立設舞蹈系,但因無教師職照,臺灣舞蹈教育的師資,仍然由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畢業生擔任要角。

1952年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開始的舞蹈課程名稱為「韻律活動」(Rhythm),明顯的受日本教育的影響,1962年起改為「舞蹈」之名稱(張麗珠,1995)。1952-1954年第一批擔任師範大學舞蹈課的老師是孫叔詮、潘香凝、李淑芬、曾憲嘉、高棪、劉鳳學等人,授課內容以體操舞蹈、民族舞、土風舞、踢踏舞、即興、律動等。當時因大部分教師流動性大,只兼任一至兩學期就換人授課,故還未建立教材體系,只教授小品舞,如:金球舞及黑人舞(踢踏舞)曾於1952年師大校慶表演時,因赤足及穿著迷你裙演出而造成轟動(訪談洪周寶, 1999)。此外教學內容還有李淑芬的作品:水手舞、埃及舞,潘香凝的新疆舞,高棪編的洗衣舞、乞兒舞、海盜舞、花圈舞。(訪談廖幼芽, 1999)

1956政府籌組「中華民國藝術訪問團」赴泰國慶祝憲慶,首度以師大學生為班底組團(訪談林嘉安,1999),演出民族舞蹈並以國樂伴奏,這在當年戒嚴的情況下,出國相當不易,當時的團員有林嘉安、廖幼芽、甘玉虹、申學庸等。演出作品有高棪的宮燈舞、迎賓舞、洗衣舞,李淑芬的作品:採茶舞。(訪談廖幼芽,1999)

值得一書的是劉鳳學在1954起即為臺灣高等舞蹈教育第一位專職的舞蹈教授,而且同年已開始建立舞蹈教育基本教材系統與創作教學,根據當年臺灣師大體育學系學生廖幼芽表示:「民國43年劉老師即教授如何即興創作,當時還沒有”現代舞”這個名詞,但是劉老師就已經以現代舞的型式教我們跳”貓”」,由此可證明即興與創作教學非近幾年才產生的,它已有將近 50年的歷史了。

從1974年起,在一般大學體育課程中皆設「興趣選項」,選修舞蹈學生人數眾多,成為熱門項目的大學為數不少。一般大學選修舞蹈又分現代舞、民族舞、爵士舞、土風舞、社交舞-有氧舞蹈…等,也有教師帶動大學生愛好舞蹈風氣,課餘指導成立舞蹈社團,並定期公演。如早期實踐大學的”莎蕾舞蹈社” 帶動大學校園舞蹈藝術風尚,並創辦全國大專舞展,對於推展舞蹈欣賞人口,成效頗彰。

上述大學體育課程中的舞蹈課,以及大學舞蹈社團,也為臺灣培育了不少專業舞蹈工作者及舞蹈欣賞人口。其中對舞蹈課程比校重視,選修舞蹈的班級人數比校多的如: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實踐大學、淡江大學、東海大學、銘傳學院、嘉義師院、臺北師院、新竹師院……等都是推展舞蹈教育成績出眾的大學。從培養舞蹈觀眾的觀點而言,有很大的貢獻。

從一般大學畢業(非舞蹈科系)的臺灣著名的舞蹈家比比皆是,如臺大的羅曼菲、陶馥蘭,淡江大學的平珩、余金文,政治大學的林懷民、張中煖,師範大學的李小華、劉紹爐……等。

80-90年代,臺灣的高等舞蹈教育,因舞蹈專業科系的相繼成立而更蓬勃發展。專業師資的引進,國外留學高學位歸國者日眾,帶來更多舞蹈教育資訊,國際交流頻繁,提昇各項制度、課程、教學、師資、研究等皆欣欣向榮,進展迅速。

臺灣高等舞蹈教育歷經數度外來政權的影響,以及地理位置的便捷,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常能兼容並蓄,融會貫通,再發展出臺灣新文化的特徵,高等舞蹈教育亦然,臺灣人的寬容特質,將會為下一代走出更寬闊的大道。

2. 臺灣大學院校的專業舞蹈科系制度沿革

臺灣高等教育制度相當複雜,有大學院校和專科學校兩類,專科學校又包含五專、三專、二專三種,各有不同得的招生對象(表1. 臺灣高等舞蹈教育 學制表),五專招收國中畢業生,三專招收高中、高職畢業生、二專招收高職畢業生,有的學校甚至設立兩種甚至三種學制(陳舜芬,1998),如國立臺灣藝術學現有四種學制含三專、五專、及日、夜四年制, 造成課程與教學功能重疊現象。公立學校經費來源與設備又比私立學校優厚,比較容易收到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從大學考試放棒的成績可以知曉。舞蹈專業科系的成立,也隨著大學制度而歷經複雜的變革。從表1.可知。

臺灣第一個五專舞蹈科是私立中國文化學院1964年成立的,1975改制大學,即歸屬於體育學系,直至1982年才脫離體育,獨立成舞蹈系。創科主任高棪首創中國舞分科教學,將戲曲舞蹈納入教學系統,並引用美國舞蹈系課程制度,分「現代舞」、「芭蕾」主修,但又加重「中國舞」學分,以發展中國舞蹈為主旨。文化學院的課程設計影響後來新成立的舞蹈系,各校雖有意突破,但變動不大。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學制最複雜,共含四種學制:日間部五專制、夜間部三專制、日、夜間部舞蹈系,還有為三專畢業生所設的學士進修班。上述兩所學校舞蹈系皆以訓練通才的專業舞蹈人才為教育目標。(訪談兩校舞蹈系系主任舞曼麗、王廣生, 1999)。

臺灣第一個舞蹈研究所,由後來居上的關渡國立藝術學院先行設立,國立藝術學院是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宗旨的學校,舞蹈系修完五年,取得表演藝術學位,它強調專業舞者和編舞者的養成,也重視舞者人文素養的提昇,並引進大量外籍師資,如瑪莎蘭姆舞團資深舞者擔任授課,學生技術水準極為優異。

1998年夏季,國立藝術學院在創系主任林懷民的創意帶領下,又首創七年一貫制的新學制。七年一貫制即招收高中生入學,前三年為專業先修班,後直升大學四年,取得舞蹈學士。此制度的優點在於學生免除大學聯考的壓力,可以專心向學,且課程做大幅度的創新設計,將原先「現代舞」、「芭蕾」、「中國舞」三種主要術科,改為「東方舞蹈」、「西方舞蹈」兩大科目。「東方舞蹈」教材內容大量引用傳統素材,如太級、武功、拳術。「西方舞蹈」則捨芭蕾而注重現代舞、即興與創作。宗旨在於東西方之肢體的溶和後,重新發展一套新的肢體語彙。

臺灣第一個以「舞蹈教育」為設系目標的舞蹈系,由中部的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所創立,創系系主任為蔡麗華教授,教育發展方向很明確,以培養教師及研究人材為旨。南部的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是目前臺灣唯一的五年制舞蹈科,同時也設立二年制舞蹈科。1998年新成立的臺北體育學院舞蹈系則以休閒舞蹈為發展重點。

1999年高等舞蹈教育又增設兩所研究所,一為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及國立臺灣體院體育研究所舞蹈教育研究組。兩校皆以培養舞蹈教育學術研究人才為指標。

從60年代伊始,臺灣高等舞蹈專業教育,由一個舞蹈科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已六個舞蹈系,三個舞蹈研究所。它們對於臺灣專業舞蹈的提昇,承擔重要的地位,也有顯著的績效。

第三節 臺灣重要的舞蹈教育家

1.高棪

高棪是臺灣創辦舞蹈科、舞蹈系的第一人。Kao Yen生於1916

年,江蘇省南通人,自小受父母影響,喜愛觀賞平劇,每於觀賞之後,返家即自行練習劇中的身段動作,對於平劇中的戲劇舞蹈特別感興趣。

1936年,Kao Yen就讀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時,美籍舞蹈教師Mis. Haitet 教授土風舞(Folk Dance)、性格舞(Character Dance)、形意舞(Interpretive Dance)。Mis. Haitet 的教學法及敬業態度,影響高棪日後的舞蹈教育工作頗巨。(訪談高炎,1999.)

1939年,正值中日抗戰期間,Kao Yen隨政府遷至重慶後,即開始推展舞蹈教學工作,因當時舞蹈師資缺乏,故Kao Yen身兼四所學校舞蹈教師。當時抗戰期間,民族意識抬頭,在四川適時需求民族藝術,慨然發現中國古舞早已流失難巡,僅有邊疆民間歌舞尚保存豐富的寶藏。

高棪乃一方面聯合音樂界、舞蹈界有心人士著手研究中國民間樂舞,並赴邊疆、西藏學習民間歌舞;另一方面在其姐高梓的協助下,從古書中研究古代舞蹈,在兩姊妹的投入鑽研下,終於編成四首極為代表性的古典舞,包括宮燈舞、拂舞(屬於文舞),干舞、劍舞(屬於武舞),以做為學校舞蹈教材。(伍曼麗,1995)

在四川重慶期間,高棪高梓兩姊妹為培訓舞蹈師資,而主辦「短期舞蹈訓練班」。當時中國第一個從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畢業的戴愛連,也加入陣容。因當時民風未開,沒有人學芭蕾,戴愛連轉而投入邊疆舞蹈的採集工作,採集甫歸,即參與舞蹈訓練班培訓工作,此訓練班師資及課程如下:

1.戴愛連教授邊疆民族舞

2.高棪教授歐美土風舞

3.高梓教授兒童舞蹈

此訓練班也為中國大陸早期舞蹈教育培訓不少師資.(訪談高棪, 1999)。

1949年,高棪、高梓兩姊妹隨政府到臺灣,繼續從事舞蹈教育工作。高棪任教於新竹師學校、臺北女師及臺灣師範大學,這三所學校皆是培養師資的學府,其教授出來的學生又是各中、小學之教師,影響層面極大,現任臺北女子師範學院體育系主任的廖幼芽表示:「1953-1956年間,我就讀師範大學時,最喜歡上高老師的課,她總是在優雅和輕鬆的氣氛中,讓我們學習到很多不同種類的民族舞、土風舞,高老師的教材對於日後當舞蹈老師的我們,受益極大。」

1954年,高棪應全國教育學會之請,採訪研究山地舞蹈,隨行的尚有音教師林樹興及地質學考察團。一同深入新竹竹南鄉採集了四首舞:萬眾歡騰、如在天堂、快樂生活與伊那魯灣。(伍曼儷, 1995). 後來這四支舞經過高棪的編排及林樹興先生從重新譜曲,透過民政局的山地歌舞講習會,這四首舞成為很受歡迎的學校舞蹈教材。

1963年高棪因曾於國慶編作大型舞蹈於總統府前獻演,受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的賞識,而在張其昀創辦中國文化學院時,特別聘請高棪擔任五年制舞蹈專修科創科主任。(訪談高棪, 1999)。

六0年代,五專舞蹈科的成立,尚屬創舉,因無前例可循,籌備工作極為艱辛。曾經赴美深造也是舞蹈教育家的高梓,高度發揮姊妹情深,傾力協助策劃,參考美國教育與課程制度,但又掌握以發楊中國文化的精神,將舞蹈科之技術課分為中華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三種主要項目,副修技巧科目為各國土風舞、形意舞、踢踏舞、國術等。基本功的訓練尤著重國劇基本動作之武功、身段,佔相當的比重。(如附表 )。而且極為強調音樂相關課程的重要性。(訪談陳隆蘭、江映碧,1999)

這些課程的訂定,影響臺灣爾後三十年的高等舞蹈教育,在中國文化學院舞蹈科之後成立的五個舞蹈科系,皆遵循此課程制度走,足見高棪對臺灣高等舞蹈教育的舉足輕重地位。

五專舞蹈科順應時代的變遷,與教育制度改革的需求,1973年,文化改制升格為大學,1975年舞蹈科改為四年制併為體育系舞蹈組,直到1982年,始獨立成舞蹈學系,高棪擔任系主任長達二十六年之久,所培育的舞蹈專業人才逾七百人,且散佈在各專業舞團、舞蹈科系、各級學校教師或開設私人舞蹈社,為臺灣的表演藝術與舞蹈教育推廣,奠下良好的根基(訪談伍曼麗,1999)。

1967年,高棪以文化舞蹈系師生和優秀校友組成「華崗舞蹈團」每年定期臺北公演,並多次代表國家赴海外巡迴公演,如墨西哥世運會(1968)、日本萬國博覽會(1970)、世界體健休會議(1981,馬尼拉)、美國舞蹈節(ACDFA,1987伊利諾大學以及歐洲巡演等,贏得無數佳評(訪談江映碧,1999)。

除了率領「華崗舞蹈團」赴世界各國公演外, 高棪並成成曾奉派至美加亞太六十四個地區教授中國舞, 並撰述「中國民族舞蹈」、「中國舞蹈概論」等書,對於中華民族舞蹈的推廣,成果甚豐。其著作及編舞作品如表5表6。

高棪自1939年-1980年退休止,為臺灣舞蹈教育默默耕耘超過半世紀之久,她一手創辦的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以及「華崗舞蹈團」在其大弟子伍曼麗教授的接掌汲汲營營下,更展蓬勃欣貌,顯見高棪在臺灣高等舞蹈教育的奉獻更形珍貴。



2.林懷民(LIN HWAI-MIN)

林懷民是臺灣舞壇一顆最閃亮的彗星。他看若謙沖自牧,卻霸氣十足。他狂傲的掀起了臺灣飆舞的熱潮,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他把臺灣人舊有的傳統觀念:「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金箍咒打破,它將世俗對「跳舞的」輕蔑的價值觀(楊孟瑜,1999)提昇為一條專業大道。他使臺灣從一個經濟暴發戶,逐漸邁向有高水準表演藝術的文化國,他使舞蹈從不被重視的娛樂,變成受臺灣受人尊敬的藝術,更重要的是他化不可能為可能,他力轉乾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現舞團『雲門舞集』,21世紀它將傲然立足在世界舞蹈版圖上,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舞團,(楊孟瑜,1999),同時他所創辦的國立藝術學院舞蹈表演藝術系,舞蹈表演藝術研究所,也已成為世界一流的舞蹈專業學府。

林懷民宛如狂燄似地飆起舞來,為臺灣藝術史寫下奇蹟的傳奇人物。他是一位個子不高,但才思敏捷,觸感銳利的人。1947年出生於臺灣嘉義。五歲時,父親帶他看了一部「紅菱豔」的舞蹈電影,從此愛上舞蹈。十四歲時觀看了荷西•李蒙(Jose Limon)現代舞團演出,深受感動,立志要當舞者,但不被父母贊成。大學時看了保羅泰勒Paul Taylor現代舞團,與旅美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展演瑪莎葛姆的技巧,更為嚮往,但他”立志學舞”的決定,在當時的社會,並未獲得鼓勵。乃轉化成文字吐鬱情。(楊孟瑜,1999)

林懷民青少年時,即因文采才氣縱橫,成為備受臺灣六十年代所矚目的作家。十四歲開始發表小說,作品有兒歌、蟬、變形虹、虹外虹、逝者,因創題材獨特,用字精妙,入木三分地處理當時臺灣隱諱的主題如同性戀、墮胎、沉淪…等而被評析為具有可怕的才華。(楊孟瑜,1999)

1969年赴美進修,在艾荷華攻讀藝術碩士學位時,遇見啟蒙老師Marcia Thayer 馬夏歐•謝爾, 上了一學期現代舞課,林懷民編了生平第一支舞作「夢蝶」得到觀賞者和指導老師馬夏歐•謝爾的讚賞,Marcia Thayer並鼓勵他「不要寫作了,應把所有時間用來跳舞。」當他到紐約上以嚴謹著稱的瑪莎葛蘭姆的技巧以及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舞蹈學校的課後,決定返回臺灣,想把臺灣舞動起來。

1973 他創辦「雲門舞集」以追求中國現代舞新境界的理想為目標,帶動了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使精緻的表演藝術不緊穩立殿堂,也走入城鄉舞進社區,尉成風潮。「雲門舞集」成立二十五年來, 演出超過一千場的記錄;以及國際著名的舞臺二百多個,「雲門舞集」終於成為臺灣人揚眉吐氣的驕傲。

林懷民縱橫國際舞臺的代表作品有:「寒食」、「白蛇傳」、「薪傳」、「紅樓夢」、「夢土」、「春之祭禮 . 臺北1984」、「我的鄉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家族合唱」、「水月」等六十餘齣(如表7)。他成功的展示含豐厚臺灣文化特色的現代舞,它贏得世界名舞評家一致的推崇: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柯夫表示「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權威舞評家約翰•史密特佔讚賞:「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The Time 雜誌1999年,寫道:「雲門舞集在亞洲現代舞團中,佔領導地位」。

1983 年,林懷民應邀創辦臺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並出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林懷民以嚴格操練學生著稱。他從國外引進一流師資,如現代舞聘請曾任瑪莎葛蘭姆舞團副藝術總監羅斯•帕克斯(R0ss Parkes) 嚴謹訓練優秀舞者。另外學生每天清晨就要到校接受太極拳訓練,同時配合加強國劇武功的訓練,以及表演臺前臺後共工程如搬地板架燈光等專業磨練。第一屆、第二屆學生以魔鬼訓練聞名,學生不適任專業舞者即予淘汰,樹立了以培訓一流專業舞蹈人才的指標。爾後奠定臺灣以表演藝術為該系鮮明的標幟。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畢業的學生,有的成為雲門舞集傑出的專業舞者,有的自組舞團,有的成為優秀編舞家,有的在國外著名專業舞團表現優異,並不遜色於其他國家著名學府。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十六年來,逐漸聲名於國內內外,與雲門舞集同步踏入世界一流的舞蹈圖域上,林懷民挾其超人的智慧與才華,為臺灣的高等舞蹈教育與表演藝術,創下無以倫比的榮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von 的頭像
    ccivon

    Something bitter, something sweet.

    cci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